來源:來源:人民網-湖南頻道
作者:李芳森
春日的暖陽,緩緩從四方山升起,當第一縷晨曦灑向湖南省衡東縣,楊林鎮石峽小學在孩子們的腳步聲中,逐漸醒來。(校車)
“快上船喲,上學去喲。”四方山下,洣水河畔,伴隨一艘渡船靠岸,一道滄桑的男聲穿破山中云霧,向遠處的村莊傳去。
“船來了,上學去。”在洣水河熬洲渡口,已有學生在此等待。看到自己的專屬“校車”劈浪而來,不住地小跳。還有不少學生聞聲趕來,一邊小跑,一邊叫著“還有我還有我”。
悠悠洣水,一葉扁舟,與朝陽作伴,逆流而上,載著老鄉們的孩子和希望,駛向知識的彼岸。
長河十里,56歲的劉中和夫妻,已行船30多年。男掌舵,女護航,一萬多個日夜,洣水河畔的村民,都曾坐過他們的渡船,生活始終都在“單曲循環”。
2014年,劉中和夫妻倆的生活出現微瀾。乘客由附近的村民,變成他們在石峽小學就讀的孩子。
“就是怕苦了孩子們。”劉中和回憶,楊林鎮下轄村落大多沿洣水河岸分布,地處丘陵山區,山路蜿蜒崎嶇,交通不便。90年代前,學生上學主要靠雙腿,最遠的離石峽小學有8公里左右,步行需要1個半小時。
“山路又遠又難走,光線也不好,太危險了。”上學披星戴月,放學晚霞漸消,是不少學生上學的常態。當孫子也加入到這支求學隊伍時,劉中和的內心忍不住刺痛。
近年來,雖說村村通了水泥路,但受地形限制,路面比較窄,且坡陡彎急,依然無法開通陸上校車路線。為解決學生上學難的問題,2014年,當地黨委、政府的相關負責人走進劉中和家里,希望能因地制宜地開辟出一條“水上校車”航線。之后,在當地黨委、政府協調下,經地方海事處審批,開通了這條直線“水上校車”航線。
自此,劉中和家的渡船,成為鎮上孩子們的“水上校車”。劉中和握住船舵的雙手,更加用力。妻子則是做起了簽單護航員,給上船的孩子穿上救生衣,清點好人數,不能落下一個孩子。
早上7點20分從熬洲渡口出發,途徑3個渡口、5個村落接收學生,7點40分準時到達楊林石峽渡口,保證學生趕上早讀。5公里左右的水路,行船只需半小時不到。
“現在坐船上學,媽媽也能在家里工作了。”四年級的文雅斐,家住離學校8里遠的茫洲村。“水上校車”開通前,為保證兩年的幼兒園能順利讀完,文雅菲的母親丟下家里的農活,在校旁租了個房子陪讀。現在,把女兒交給劉中和后,也能安心的在家干活。
“到了,快去學校上課。”劉中和將“校車”平穩停下后,妻子在甲板上把孩子一個個平安送到岸邊。
學校雖只有百米之遙,六年級班主任羅麗娟早已在岸邊等候,接過守護學生安全的接力棒。
“我們每天早晚都會有老師在岸邊接送學生,把學生安全的帶到學校、送上渡船。”不同于其他教師,對于石峽小學的老師來說,一天工作的開始和結束,都是在這條“水上校車”旁完成。
五年多的運行時間里,石峽小學每天會派老師在渡口接送守護,海事處也會定期檢查,保證了學生出行安全,5年來實現零事故。
沿著布滿油菜花香的小路,劉中和夫妻也跟著學生走進學校,準備騎上放在學校的摩托車,回到家里,繼續在田里勞作。
“20個學生,每人一學期只收500元,還得搭上我們夫妻倆。如果不種些田,日子過不下去。”劉中和趴在教室外的窗臺,看著認真上課的孩子們,不由得嘆了口氣。
費用少,責任卻不小。對于家里貧困的孩子,劉中和從來都是分文不收。而夫妻兩人的工資,每年只有5000多元。
“錢多錢少不重要,一定要把孩子們安全送到學校讀書。”劉中和騎上摩托,載著妻子,向家里開去。等到下午,這趟“水上校車”將載著孩子返航。
1、凡本網注明"來源:本站"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校車網,未經本網授權,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"來源:www.p5555ww.com!"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2、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校車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
※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:master@xiaoche001.com